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替姐出嫁後,錦鯉農女逆襲了

第1547章 立身之本

   澧州百姓在江北商會的幫助下,開始恢複了往日的太平,百姓們能每日賺到現錢,領到救濟的糧食,對生活也都充滿着希望。

   水鄉村任家祖宅裡,時常有人來祖宅送謝禮,今日幾擔土豆,明日幾擔粗糧,還有做好的新衣織好的新布,總之都是鄉親們對賢王一家的感激。

   但也因為這些百姓時常過來,又能見到賢王和賢王妃親自出來勸誡,于是乎任家人還在安城的消息也就傳到了京城。

   一切似乎看着很平靜,隻是一到夜裡,水鄉村的村民都進入了夢鄉,山腳下的祖宅裡便有了響動,給漢陽軍送吃食去,都是肖五郎半夜運來的,神不知鬼不覺,卻怎麼也沒有想到,在這日夜裡被人撞見了。

   隻見此時村道上,沒有打火把子的四個人就這麼毫無征兆的出現在祖宅外,而正在忙活着搬運的府衛和部分幫手的漢陽軍們一時疏忽,直到人都到山腳下了才發現。

   半夜走黑路不打火把子,不是軍人,便是相當熟悉地形的村裡人,可他們四人并不是水鄉村的人,而是任家二房尋而不見的楊家人。

   宋九也是沒有想到二嫂千方百計的在安城尋找自己娘家人的下落,結果在走後,楊家人竟然找上門來了。

   見是自己人,府衛将楊家人迎進祖宅,坐在了桂花樹下。

   樹下點了一盞油燈,并不明亮,其實祖宅裡也沒怎麼點燈,就是為了掩飾半夜運糧的舉動,生怕引來村裡人注意。

   二嫂楊冬花的父親楊興,已是滿頭白發,倒是精神煥發,人看着健朗,身邊坐着的老伴周氏,除了老了些,還與當年一樣,似乎變化不大。

   楊家大哥楊大福,以及大嫂齊氏,卻是正當年,兩人較之于以前,那可是沉穩内斂了許多。

   他們四人還帶着三個孩子回來的,如今孩子在安城落腳,身邊有婆子下人照顧,這會兒半夜趕來,是楊母周氏的主意,着實是才到安城便想親女兒了,顧不上天亮就來了。

   然而到了祖宅才知道女兒一家竟然已經回了京城,周氏滿臉遺憾,沒能見到女兒一面,此後再想見女兒,隔着京城可就是千裡之遙。

   楊母周氏滿眼含淚,拿着帕子抹淚。

   宋九看到了,楊家人身上的衣料不錯,衣裳周正,婦人的發髻梳得也得油光發亮,瞧着應該是富足了不少。

   經過一番詢問,宋九才知道他們一家為何現在才趕回來,原來他們一家早在三年前就将生意做到了江陵。

   楊家人開雜貨鋪子,有了妹妹楊冬花寄回來的銀錢支持,又有了任家人的名聲在外,楊家人可謂是在安城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。

   賺了錢,楊大福便想将生意做得更大一些,在一次水路進貨時,楊大福遇上一位貴人,貴人與他相識在一艘商船之上。

   當時周圍幫手的長工都忍不住說出自家東家的名頭,也是想着借任家的名聲在外,免得水路遇匪徒。/apk/

   沒想楊大福與任家的淵源引起那位貴人的注意,便将他帶去江陵,還給楊家提供了更便宜的貨源,從此楊家在江陵各地也開始起了鋪子。

   說起這貴人,宋九問貴人什麼名頭,楊大福說那人姓古,古東家家裡開設錢莊當鋪,還曾借過銀子給他周轉。

   宋九一聽到是開錢莊當鋪的古家,便是笑了起來。

   楊大福連忙問道:“王妃可是認得他?”

   宋九連忙擺手,“在外頭就莫叫我王妃,叫我弟妹就成,都是親家。至于那位古東家,我是認得的,他是江北商會的人,如今的安城,正是江北商會的人在幫忙。”

   楊大福恍然大悟,“原來如此,就說呢,在商船上突然遇上貴人,又點撥我尋到了貨源,還借錢給我在江陵開分鋪,我一直想不清古東家為何如此待我,原來是這麼一個原因。”

   知道原因,楊大福反而放心了,不然心裡一直惦記着,也想不明白這事兒。

   至于楊家人是怎麼去往江陵生活不再回安城的原由,正是兩年前礦場抓壯丁一事,楊家村才有苗頭,楊家幾口人便借着去江陵進貨為由,先是重金打發了鋪裡的掌櫃和夥計,一家人便去了江陵再也沒有回來。

   這一次又突然趕回來,是收到了消息,安城又與外界通商了,想到安城的迫害,楊家人回來不僅要将先前的鋪子開起來,還想借此機會救濟一下家鄉的人。

   結果楊家人才回到安城就得知妹妹一家回來祭祖一事,便再也睡不着了,半夜也都趕了來。

   可惜還是沒有見到親妹妹。/

   楊家人的發達,借的是親家的光,用的是妹妹在婆家的錢,楊家人不會忘記這份恩情,此番前來,楊父帶來了女兒這些年寄來婆家銀錢的賬目。

   按着錢莊的息錢想一并還上的。

   宋九卻是擺了擺手,說起二哥二嫂一家,尤其是二哥會賺錢這事,所以二嫂寄回來的錢不過是二嫂的零花錢而已。

   既然是零花錢,是用了還是寄回娘家了,都是二嫂自願,所以勸着楊家不要有負擔,再說二嫂去了京城,無法在爹娘面前盡孝,這些錢也是孝敬錢,是該當的。

   宋九一番言詞,楊家人隻好收下,見他們剛才在搬運東西,楊家人閑不住,就要幫手,宋九立即制止。

   留楊家人在祖宅裡吃早飯才走,并交代他們莫将任家人回京城的事傳出去,還要楊家人在村裡頭故意走一趟,說是見到了親女兒,就是生了病在養病。

   宋九交給楊父一封家書,自然不是二嫂所寫,二嫂根本不識字,隻是那信封裡的,卻是當初任婆子許下的酒方子。

   做雜貨鋪生意是賺錢的,可若是在雜貨鋪裡還能賣點兒外頭沒有人酒,那可就更加賺錢了。

   楊家人故意在村裡走得慢了些,與村裡人打招呼,不知不覺聊上了。

   再等楊家人出村子時,已經是日上三竿。

   等楊家人坐上牛車離開時,楊父将家書拿出來,好在大兒子學着做生意,死活也學了些字,讀家書不成問題,平素連賬本都是看得了的。

   于是楊父将家書交給大兒子念。

   楊大福拆信正準備讀,卻發現裡頭哪是家書,而是一張抄下來的酒方子。

   澧州百姓在江北商會的幫助下,開始恢複了往日的太平,百姓們能每日賺到現錢,領到救濟的糧食,對生活也都充滿着希望。

   水鄉村任家祖宅裡,時常有人來祖宅送謝禮,今日幾擔土豆,明日幾擔粗糧,還有做好的新衣織好的新布,總之都是鄉親們對賢王一家的感激。

   但也因為這些百姓時常過來,又能見到賢王和賢王妃親自出來勸誡,于是乎任家人還在安城的消息也就傳到了京城。

   一切似乎看着很平靜,隻是一到夜裡,水鄉村的村民都進入了夢鄉,山腳下的祖宅裡便有了響動,給漢陽軍送吃食去,都是肖五郎半夜運來的,神不知鬼不覺,卻怎麼也沒有想到,在這日夜裡被人撞見了。

   隻見此時村道上,沒有打火把子的四個人就這麼毫無征兆的出現在祖宅外,而正在忙活着搬運的府衛和部分幫手的漢陽軍們一時疏忽,直到人都到山腳下了才發現。

   半夜走黑路不打火把子,不是軍人,便是相當熟悉地形的村裡人,可他們四人并不是水鄉村的人,而是任家二房尋而不見的楊家人。

   宋九也是沒有想到二嫂千方百計的在安城尋找自己娘家人的下落,結果在走後,楊家人竟然找上門來了。

   見是自己人,府衛将楊家人迎進祖宅,坐在了桂花樹下。

   樹下點了一盞油燈,并不明亮,其實祖宅裡也沒怎麼點燈,就是為了掩飾半夜運糧的舉動,生怕引來村裡人注意。

   二嫂楊冬花的父親楊興,已是滿頭白發,倒是精神煥發,人看着健朗,身邊坐着的老伴周氏,除了老了些,還與當年一樣,似乎變化不大。

   楊家大哥楊大福,以及大嫂齊氏,卻是正當年,兩人較之于以前,那可是沉穩内斂了許多。

   他們四人還帶着三個孩子回來的,如今孩子在安城落腳,身邊有婆子下人照顧,這會兒半夜趕來,是楊母周氏的主意,着實是才到安城便想親女兒了,顧不上天亮就來了。

   然而到了祖宅才知道女兒一家竟然已經回了京城,周氏滿臉遺憾,沒能見到女兒一面,此後再想見女兒,隔着京城可就是千裡之遙。

   楊母周氏滿眼含淚,拿着帕子抹淚。

   宋九看到了,楊家人身上的衣料不錯,衣裳周正,婦人的發髻梳得也得油光發亮,瞧着應該是富足了不少。

   經過一番詢問,宋九才知道他們一家為何現在才趕回來,原來他們一家早在三年前就将生意做到了江陵。

   楊家人開雜貨鋪子,有了妹妹楊冬花寄回來的銀錢支持,又有了任家人的名聲在外,楊家人可謂是在安城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。

   賺了錢,楊大福便想将生意做得更大一些,在一次水路進貨時,楊大福遇上一位貴人,貴人與他相識在一艘商船之上。

   當時周圍幫手的長工都忍不住說出自家東家的名頭,也是想着借任家的名聲在外,免得水路遇匪徒。/apk/

   沒想楊大福與任家的淵源引起那位貴人的注意,便将他帶去江陵,還給楊家提供了更便宜的貨源,從此楊家在江陵各地也開始起了鋪子。

   說起這貴人,宋九問貴人什麼名頭,楊大福說那人姓古,古東家家裡開設錢莊當鋪,還曾借過銀子給他周轉。

   宋九一聽到是開錢莊當鋪的古家,便是笑了起來。

   楊大福連忙問道:“王妃可是認得他?”

   宋九連忙擺手,“在外頭就莫叫我王妃,叫我弟妹就成,都是親家。至于那位古東家,我是認得的,他是江北商會的人,如今的安城,正是江北商會的人在幫忙。”

   楊大福恍然大悟,“原來如此,就說呢,在商船上突然遇上貴人,又點撥我尋到了貨源,還借錢給我在江陵開分鋪,我一直想不清古東家為何如此待我,原來是這麼一個原因。”

   知道原因,楊大福反而放心了,不然心裡一直惦記着,也想不明白這事兒。

   至于楊家人是怎麼去往江陵生活不再回安城的原由,正是兩年前礦場抓壯丁一事,楊家村才有苗頭,楊家幾口人便借着去江陵進貨為由,先是重金打發了鋪裡的掌櫃和夥計,一家人便去了江陵再也沒有回來。

   這一次又突然趕回來,是收到了消息,安城又與外界通商了,想到安城的迫害,楊家人回來不僅要将先前的鋪子開起來,還想借此機會救濟一下家鄉的人。

   結果楊家人才回到安城就得知妹妹一家回來祭祖一事,便再也睡不着了,半夜也都趕了來。

   可惜還是沒有見到親妹妹。/

   楊家人的發達,借的是親家的光,用的是妹妹在婆家的錢,楊家人不會忘記這份恩情,此番前來,楊父帶來了女兒這些年寄來婆家銀錢的賬目。

   按着錢莊的息錢想一并還上的。

   宋九卻是擺了擺手,說起二哥二嫂一家,尤其是二哥會賺錢這事,所以二嫂寄回來的錢不過是二嫂的零花錢而已。

   既然是零花錢,是用了還是寄回娘家了,都是二嫂自願,所以勸着楊家不要有負擔,再說二嫂去了京城,無法在爹娘面前盡孝,這些錢也是孝敬錢,是該當的。

   宋九一番言詞,楊家人隻好收下,見他們剛才在搬運東西,楊家人閑不住,就要幫手,宋九立即制止。

   留楊家人在祖宅裡吃早飯才走,并交代他們莫将任家人回京城的事傳出去,還要楊家人在村裡頭故意走一趟,說是見到了親女兒,就是生了病在養病。

   宋九交給楊父一封家書,自然不是二嫂所寫,二嫂根本不識字,隻是那信封裡的,卻是當初任婆子許下的酒方子。

   做雜貨鋪生意是賺錢的,可若是在雜貨鋪裡還能賣點兒外頭沒有人酒,那可就更加賺錢了。

   楊家人故意在村裡走得慢了些,與村裡人打招呼,不知不覺聊上了。

   再等楊家人出村子時,已經是日上三竿。

   等楊家人坐上牛車離開時,楊父将家書拿出來,好在大兒子學着做生意,死活也學了些字,讀家書不成問題,平素連賬本都是看得了的。

   于是楊父将家書交給大兒子念。

   楊大福拆信正準備讀,卻發現裡頭哪是家書,而是一張抄下來的酒方子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