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默認 第358章 存在即合理
但是這又不是在家屬院,又不是在家裡,誰上山挖野菜随身帶拉肚子的藥啊?
當時還有嫂子喊可要看清楚附近是不是真的沒有小戰士,可别把屎拉人家頭上。
那嫂子還笑着應,說她褲子都脫了,這邊上要是有小戰士,人家早吓出來了,哪能真藏着偷看她拉屎啊?
那嫂子還說她拉肚子,屎屁多,還特别臭,有人人家也躲不住啊。
嫂子們還遠遠瞧着她挪了幾步位置繼續屙屎。
還有嫂子提醒她記得拿土把屎蓋了。
“他不張嘴都能發聲音,更何況是學四十歲左右嫂子說話的聲音,他不露臉,光聽聲音,誰聽了也不會懷疑。”
傅青山笑着解釋,“往年部隊新年活動表演的時候他都會上台,今年春節的時候你到時候去看了就知道,他一個人就能演熱熱鬧鬧一台戲,學鳥雀的叫聲,學貓狗叫,學不同年齡孩子的哭聲,真的一模一樣。”
“聽說是家族絕學,整個家族的人都會,是代代相傳的絕技。”傅青山輕輕搖搖頭,“非常人能學,也學不來。”
聽傅青山這樣說喬辛夷總算心服口服了。
可以說五個沒找出來的全是打心理戰。
“你們這考核真有意思。”喬辛夷誇着,“一知道咱們是考核官,多大的嫂子都跟着玩起來了,人長大以後,特别是女人長大以後,真的很少再有像今天這樣如同孩童一樣玩鬧,還玩鬧的這麼沒有拘束感。”
傅青山看出來了,就連喬辛夷今天都玩得特别開心。
“下周休息日的時候我帶你們去山裡玩,教你們如何在山裡快速隐藏。”傅青山道,“你們鐵定是用不上,學個有趣就行。”
洗完野果的喬雲松和喬雲柏帶着兩個孩子正好過來,喬雲柏一聽連忙喊,“姐夫,那我和大哥下周日也來!你和大姐等我們來了再一起出發吧,我和大哥也想玩。”
“好。”不過是多帶兩個孩子而已,傅青山直接答應了。
陳玉冰一行人吃完晚飯就離開了家屬院。
但因為早上的遊戲,家屬大院的孩子開始玩起捉迷藏的遊戲了。
玩的還是不知道誰家孩子發明的升級版捉迷藏,全大院的孩子,但凡會跑的,沒有一個缺席的。
那些明明在家,早上卻因為懶得去挖野菜沒參與的嫂子們懊惱了一個下午。
孩子們在大院裡玩瘋了,喬辛夷這群參與了早上考核的家屬們也沒得閑,一會兒過來一個串門的,逮着就問早上在山裡好不好玩。
晚上洗漱完躺在床上,喬辛夷累得連嘴巴都懶得張,聲音都不想出了。
喬辛夷一連幾天都沒有再出門,一直到周四早上張書記給她打電話告訴她他回省城了,中午吃完飯喬辛夷收拾了寫好兩天的報告就出門了。
“我家老爺子說你上周就在找我。”
喬辛夷進了辦公室張書記就起身給喬辛夷倒水,一邊問她,“你從學校那辭職了,這是有新的打算了?”
喬辛夷應了句是,然後把好幾頁的報告放在了張書記的桌上。
“這是我關于建議成立省城研究院的一些工作計劃,請書記您過目。”喬辛夷道,“我有三年,五年和十年計劃,并且有信心去完成它。”
張書記難掩錯愕,連忙接過喬辛夷手寫的厚厚的報告認認真真看。
他閱讀的速度不快,由此可見他是用了十二分認真的态度在看這份報告。
但張書記翻閱的速度還是慢慢無法控制的加快速度,不是因為他覺得前面的文字沒有意思所以随意浏覽。
而是他對後續的内容太過好奇,太想快點看到後面的内容,所以他才一點點加快閱讀的速度。
等他翻看到最後一頁,看完最後一個字,時間竟然也過去了将近半個小時。
張書記拿着報告的手都在顫抖,“喬辛夷同志,你剛才說你有信心完成你的這幾個計劃?”
“對。”喬辛夷點頭。
“暫且不說你這個十年計劃,就說你這三年和五年計劃我看得都激動得不行。”
張書記站了起來,“你提出的理念和思路太超前了!我甚至覺得好像在看科幻小說一樣。”
如果玉蘭号所用到的芯片技術可以稱之為一代技術,那喬辛夷報告裡的三年計劃就能稱之為二代技術,五年計劃能稱之為三代技術。
喬辛夷在報告裡甚至提到要将這些技術運用到軍工業制造上。
所以張書記才如此激動。
“我在京市的時候和陸教授秦教授他們聊過這些,他們對我提出的這些理念是認可的,甚至對我提出的這些理念十分感興趣,願意帶着他們的團隊一起加入。”
喬辛夷信誓旦旦,“張書記,我需要各位領導給我更全的資源,也給我更多的信任和肯定。”
“我明天就召開研讨會,你明天親自來會議室裡和我們所有人聊聊你的這個報告内容,我會把你的報告拿去備份,不管明天研讨會是什麼情況,你的這份報告我一定會送上去。”張書記這一刻覺得手裡的這份報告重如泰山,他甚至輕拿輕放,生怕弄卷了或者破了。
“你最近是住在部隊家屬院對吧?明天我安排人去部隊家屬院接你。”張書記喊來齊秘書,“你去把喬辛夷同志寫的這份報告拿去複印幾份,複印完以後原件可千萬要給我保管好,不許有任何破損。”
說完張書記又和喬辛夷笑,“我們辦公室也添了打印機和複印機了,有了這兩台機器,我們辦公更方便多了。”
打印機是這次工業展上買的,複印機是機械廠自己造的。
打印機原本沒在采購清單上的,但是這次工業展結束以後外彙儲備多了,所以省裡好多辦公室也添了打印機。
等齊秘書拿着報告出去以後張書記讓喬辛夷繼續坐,便和她聊起别的話題。
“我這次下基層,發現好多鄉鎮又悄悄恢複了趕圩,有的地方是十天一次,有的是一周一次,供銷社系統把這個現象彙報到了我手裡,你怎麼看?”張書記忽然問。
“這種集市在我們華國的曆史已經存了幾千年了,有需求,才會出現供應,我個人是覺得存在即合理。”喬辛夷沒拐彎抹角直接說了自己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