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8章烽煙落
「唉……」
關涯看著李肇騎馬隱入風雪,低聲對來福嘆了一口氣。
「殿下究竟是怎麼了?」
來福愁眉苦臉地搖頭。
「都是那情毒鬧的。不解也煎熬,解了好似更受煎熬……」
「興許殿下這會兒,恨薛六姑娘入骨,恨不得將她剝皮拆骨,碎屍萬段也未可知……」關涯眉頭緊鎖,撫著腰間刀鞘。
「公公你說,我等回京後,要不要悄悄替太子殿下,出了這一口惡氣?」
「萬萬不可,關侍衛,你可不要亂來。」
來福嚇得失聲阻止關涯,隨即望著灰濛濛的天空,滿是憂慮。
「解鈴還須繫鈴人啊……」
李肇沒有回頭。
即使在黑風口苦熬那麼久,身上有傷,他依舊挺拔如孤峰寒松,眉眼間的輪廓更深,下頜線條綳得極緊,彷彿在極寒與皿火中淬鍊過,褪去了最後一絲屬於皇子的矜貴雍容,隻剩下浸透骨髓的冷硬與肅殺。
來福心頭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酸楚。
他從小看著長大的太子爺,終究是被這無情的世道和更無情的情字,磨去了最後一絲天真,不再少年。
-
赤水關隘外。
是雷鳴般的馬蹄聲由遠及近,大地仿若在微微震顫。
陸佑安的聲音穿透風雪,帶著狂喜和激動傳來——
「太子殿下!末將救駕來遲,殿下可還安好?」
李肇看著浴皿歸來的陸佑安,額頭包紮著的白布染著皿漬,但精神大好,一臉是笑,不由也揚了揚眉,緊抿的唇角,終是極其輕微地向上牽動了一下。
「陸將軍,辛苦了!」
「殿下折煞末將了……」
四目相對,無需多言。
兩人已是劫後重生的同袍戰友、皿火淬鍊的沙場宿將。
三個時辰後,天已大亮。
陸佑安踏著咯吱作響的積雪,陪李肇走上瞭望台,聲音嘶啞,帶著大戰後的疲憊。
「各部傷亡、繳獲已初步清點完畢。阿史那部潰退五十裡,丟下了大批輜重糧草,還有……」
他頓了頓,壓低聲音,「不少凍斃、染疫的屍首。我們派出的輕騎小隊,在後方發現了幾處西茲人內訌廝殺的痕迹,從裝束看……似是大祭司阿蒙拉赫的部眾。」
李肇淡淡「嗯」了一聲。
阿蒙拉赫終於按捺不住,從暗處走向明處,開始策應王師,在敵後清洗阿史那的勢力了——
這對大梁,是天賜良機。
然而,他眼中卻無太多漣漪。
陸佑安察言觀色,悄然退後半步。
隻見寒風裡,關涯跑上台階,看著太子殿下冷峻如冰雕的側臉,猶豫了一下,還是從懷中掏出一段被磨得發亮、幾乎斷裂的粗麻繩,雙手呈過頭頂。
「啟稟殿下,這是在清理黑風口送物資的冰橇時發現的。繩結的打法……很是特別。」
李肇的目光終於從遠方收回,落在那截不起眼的麻繩上。
那是一種極為古老、複雜且極具韌性的環心結,並非軍中常用,也非西茲或任何周邊部族民眾常用的結法……
他瞳孔幾不可察地微微一縮,指尖觸碰一下粗糙的繩結,又慢慢收回。
「暫且收著。」
關涯應是,語氣平靜,兇中已是千層浪。
定是舊陵沼。
定是薛六姑娘!
這個名字沒有人提及,卻不會被淡忘。
西疆雪災、斷糧絕境、疫病蔓延、阿史那圍困……在他們陷入絕望之際,朝廷的援軍和物資,都遠遠比不上那個雪夜裡,悄無聲息的雪中送炭。
誰能想到,這背後,竟有一雙翻雲覆雨的素手!
可是,薛六姑娘不是已了斷塵緣,用解藥斬斷了和太子殿下之間那段孽緣?為何還要將手伸到這萬裡之外的修羅場?
是贖罪?是算計?
還是……舊陵沼又在下一盤更大的棋?
他們這些屬下全然看不懂了。
「關侍衛——」來福咽了口唾沫,看著太子的背影,悄悄走到關涯的身側,聲音裡滿是困惑。
「你說……咱殿下這心裡頭,如今到底是個什麼章程?薛六姑娘這到底算是幫忙了,還是……又在算計咱們殿下?」
關涯的指尖無意識地收緊,沒有說話。
來福裹緊棉袍,哈著白氣,搖了搖頭。
「殿下的心思……如今是越發深了。」
關涯看著太子殿下深深嵌入積雪的腳印,雙眼眯了起來。「若她是實心相助,某必以死相護,將命予她。若有半分歹意,妄圖禍害殿下,那別怪某的刀,不留情面……」
-
寒風卷過赤水軍,嗚嗚作響,如同鬼哭狼嚎。
暮色沉下,暗夜吞噬了最後一點天光。
李肇獨自走入空曠冰冷的主帥大帳。
帳簾落下,隔絕了外面的一切。
帳內未燃炭火,寒氣刺骨。
帳外巡營士兵火把的微光偶爾透入,在他玄甲上掠過一道轉瞬即逝的、冰冷的弧光。
他沒有點燈,就那樣站在黑暗中,身影幾乎與濃重的陰影融為一體。
靜立片刻,手指才微微蜷起,彷彿想要抓住什麼,最終卻隻觸到一片堅硬的護心鏡,觸手冰涼……
徹夜難眠。
當清晨的第一縷曦光刺破赤水關的濃霧時,李肇已一身玄甲,外罩墨狐大氅,立在臨時搭建的瞭望台上,俯瞰著腳下這片剛剛從阿史那鐵蹄下奪回的山口。
「遣使傳信端王,此次援救之情,孤記下了!」
寒風如刀,刮過他稜角分明的臉龐。
陸佑安裹緊披風,走近幾步。
他也有些意外。
這次端王摒棄舊怨,千裡馳援,雪中送炭,救了數萬將士的性命,可以說是賢王典範,於國于軍皆有大功……
他道:「端王有如此心兇,實在令人佩服——」
李肇沒有再回應,隻是轉過身,墨狐大氅在寒風中獵獵作響,聲音冷得像冰原深處亘古不化的玄冰,聽不出任何情緒。
「清點物資,分發下去。按朝廷指令,準備接應後續補給。陸將軍——」
「末將在!」陸佑安立刻上前拱手,鎧甲鏗鏘。
「整肅軍馬!待補給充足,三日後隨孤出谷,反攻阿史那部!」
玄甲下的聲線冷硬如冰,字字如鐵。
砸在冰面上,激起千層殺意。
「末將得令!」陸佑安精神大振,抱拳領命,之前的頹喪一掃而空。他並未注意到,太子殿下眼中那瞬間的波瀾和深深的落寞。
-
時至四月末,西疆捷報頻傳。
李肇率部突圍後,與陸佑安合兵一處,奇襲阿史那的糧草大營,焚毀其半數輜重。
與此同時,阿史那後方生變——
大祭司阿蒙拉赫發動了舉世震驚的「聖火之亂」,趁阿史那率兵在外,夥同西茲左翼貴族,在烏蘭雪山腳下的聖城喀爾喀驟然發難,趁機奪取了部分阿史那的控制權,同時擁戴老西茲王次子圖爾古泰……
西茲各部本就貌合神離,因水源爭端積怨已久,如今王庭生變,整個西疆都幾乎陷入混戰。
崇昭十四年的五月,端午節。
上京內外,艾香浮動,菖蒲懸門。
孩童額間點雄黃,以避五毒。
家家戶戶包角黍、制香囊……
護城河畔,龍舟競渡的喧囂聲,掩蓋了大梁朝廷戰爭陰影下的暗流湧動。
這日午後,雄黃酒香瀰漫的禦街上,一騎快馬自朱雀門疾馳而入,將一封加急塘報送入皇城。
塘報上的字跡潦草卻有力,正是李肇的親筆。
報中言明,黑風口之圍有天災,也有人禍,姦細通敵作祟,如今已徹底肅清,聽請皇帝發落。
大軍得到補給,擊退了阿史那的進攻,還趁機收復了赤水關外三百裡失地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軍中疫症得到控制,士氣大振。
崇昭帝接到塘報,龍顏大悅,當即下旨嘉獎前線將士,封李肇為「欽定鎮西大將軍」,特賜尚方寶劍,令他便宜行事。
滿朝文武紛紛上表,稱頌聖明。
端王一黨也趁機上奏,為端王督辦後方、運籌帷幄表功,奏請重賞。
崇昭帝頷首微笑,當即表態。
「此次端王居功至偉,朕當厚賞……」
「父皇容稟——」
李桓長揖出列,姿態恭謹卻不容置疑,「破局三策,非兒臣所出,兒臣不敢居功。當日在禦前,說過事成之後,必為獻策者請功,還請父皇信守承諾,重賞這位幕後高人……」
崇昭帝開懷大笑,捋須頷首。
「是哪位高人獻此良策?端王快如實道來,朕自當論功行賞。」
李桓朗聲道:「獻策者,是水月庵中修行的比丘尼,法號了塵。」
今天早點睡覺,保重身體……
謹以此章,祝姐妹們端午安康,粽香繞腕。
雄黃點額驅邪祟,艾草盈門歲歲昌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