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鍋推出沒幾日後,林善舉便發現二十套鍋具全然不夠用了。
即便火鍋價格不低,但不光是貴賓食客喜食火鍋,連普通食客都熱衷于此。尤其是天氣愈見寒冷,吃火鍋的人數更是直線上升,酒樓兩層的食客基本桌桌都是點的火鍋。
以至于望川渡内熱氣蒸騰,一進門就暖洋洋的,連原本取暖用的暖爐都用不着燒炭了。
最受歡迎的是一半辣湯和一半清湯的鴛鴦火鍋,特别适合宴請親朋一起食用。
于是林善舉便進購了三十套鍋具,一半都是定制的鴛鴦鍋,這才讓酒樓内的鍋具供應得上了。
而望川渡的火鍋風靡全城之後,各大酒樓飯館立馬就嗅到了商機。
紛紛跟風推出了自家的火鍋。
他們沒有辣椒,做不出辣湯,但可以做出各種清湯湯底。
像錦軒閣和水韻樓兩家酒樓,就相繼推出了八菌雞湯鍋和溫補大骨湯鍋底,味道倒也是不錯的。
不少懶得去望川渡排隊又不是特别愛吃辣的食客,便紛紛轉而去了這兩家。
而其他小飯館,則有魚湯、羊肉湯做鍋底的,還有一家整出了醬湯燒雞鍋底,竟有些類似于前世的雞公煲。
這些火鍋各有各的特色,因着味道好又價格便宜,倒也很受普通百姓歡迎。
還有很多舍不得下館子的,也在家裡自己鼓搗,架個小鍋,買兩根便宜的豬骨肉熬出湯,再配幾樣自家栽種的蔬菜,倒也成了簡易的火鍋。
在寒冷的冬日,一家人圍坐在火鍋旁,熱湯滾滾驅散了嚴寒,甚是惬意得很。
一時間,火鍋成了和光縣的冬日标配美食,甚至吸引了越來越多外縣的食客,冒着冷風而來,就為了吃上和光縣的各色火鍋。
可把各個酒樓飯館高興得不行,沒成想這火鍋還能帶來這麼多意料之外的食客!
尤其是錦軒閣和水韻樓,這外地而來的有錢食客不一定能排的上望川渡的隊,有些也不好辣口,又瞧不上那些個小館,那最好的選擇便是他們兩家酒樓的清湯火鍋了。
他們一開始還在犯愁,覺着望川渡的火鍋一推出,自家酒樓的生意又要暴跌,跟風推出清湯火鍋其實也是迫不得已。
結果嘿,沒成想生意不跌反升,簡直美滋滋!~
時間轉眼即逝,很快便即将進入臘月。
從冬至開始,便進入了“數九”天——
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開,八九燕來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而今年的臘月,正是進入三九,開始進入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。
這種寒冬時節,便是最能體現出火炕好處的時候。
以往小福村村民們貓冬,白日燒點柴火取暖,到了晚上,那可就隻能窩在被子裡靠自己扛過去了。
毫不誇張地說,在那種最冷的時節,夜裡凍死人都是不稀奇的事。而那些身體弱,尤其是小孩老人凍病的,更是多得很。
在這種缺醫少藥的年頭,一場風寒足以要了人的性命,故而底層老百姓們最怕的便是過冬了。
然而今年的小福村村民們可享福了,家家戶戶都跟林家後娘一樣盤起了火炕,那柴火一點,炕一燒,整個屋子那都是暖洋洋的,簡直舒服得不行。
不過也有幾家不舒服的,原因是柴火備得少了,不得不頂着寒風上山去砍柴。
任芸就很有先見之明了,早早就開始囤柴火,曬幹之後足足堆滿了一整個雜物房。
四個工坊裡面也是堆放了充足的幹柴。
當然,這些木柴靠家裡幾個人力去砍肯定是不夠的,都是從村民手裡買來的。
任芸可不在乎花這麼點兒錢,為了足夠的柴火,那是村民們能賣多少就收多少的。
何況柴火價格也不貴,五文錢就能得一大捆,還是曬幹了的幹柴。
但五文一捆對村民們而言,可就是個相當好的交易了,這柴火漫山遍野都是,不過就是廢點兒力,便能換成錢,那簡直太劃算了。
于是那時村民們便開始争相砍柴來賣給林家,一直到放不下了為止。這賣的多的,一百文是不止了,賣的少的,也能掙得小幾十文,每家也算是小賺了一筆。
雖然天氣愈漸冷得不行,但小福村學堂卻沒有停課,孩子們照常地每日上着學。
學堂冷倒是不冷,因為村長季滿金在家家戶戶盤炕時,便将學堂也跟着改造了。火炕自然是不行的,直接把一面牆改成了火牆。
每日開學前,都有村民早早地來燒起火牆,讓學堂裡頭溫暖起來。燒火牆的村民是輪流的,季滿金規定但凡家裡有孩子在學堂讀書的,都要輪流來燒火牆。
為了自家孩子不挨凍能好好讀書,村民們自然毫無怨言,樂意得很。
對于上學,林善舉大概是最不開心的那個了。
他以為大冷天的學堂會放假的呢,結果居然還要頂着寒風去上學!
之前因為要忙望川渡火鍋的生意,任芸便讓他每日隻上半日的課,另外半日便可以去店裡。甚至最開始的幾日,直接讓他停了全部的課,好讓他專心經營火鍋生意。
那時可把林善舉高興壞了,就仿佛是野馬終于脫了缰,撒腿跑到了大草原上。
即便是在店裡忙得團團轉,臉上的笑容卻始終燦爛得不行。
隻是沒想到,店裡的火鍋生意很快就穩定了,不用他操心了,于是便又恢複了每日苦哈哈上課的日子……
任芸望着這孩子捧着書本蔫頭耷腦的模樣,就仿佛被讀書抽走了精氣神似的,不由地哭笑不得。
見過不愛上學的,沒見過這麼不愛的。
“行了别苦哈哈的了,書看不下去就先放着……”任芸沖他招招手,笑道,“過來給娘搭把手,娘給你做好吃的!”
“好嘞~來了娘!”
林善舉眼睛“唰”地就被點亮了,課本一扔,忙不疊地就跑了過來……